2020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(人教版),教案设计

2021-03-25   来源:一年级教案

2020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(人教版)

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:
1.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
2、加强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。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,我国人民币的品种较多,从币值看:元、角、分;从材料看:纸币、硬币;版次看:新版、老版,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,教材出示了整套人民币。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新发行的5元,教学时,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。
3、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教学
4、增加了认识物品价格的教学。人民币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品的价格,但在日常生活中,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的,而一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,教材只出现到角的价签,并且回避了小数的意义,只是通过(第50页例6)结合几种商品的标签,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,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,由此认识商品价签的含义。
5、创设购物情境,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。
四、教学建议
1、为学生提供学习用的模拟钱币
人民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殊商品,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不能空空无物,必须依托我国发行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学习。如果让学生带真币来学习,一来不安全,二是不卫生,所以建议采用模拟钱币
2.通过多种活动,认识人民币。
人民币的认识,离不开实践活动,而学生年龄小,社会实践能力差,教学中可以通过摆、换、模拟购物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。
3.把握好教学要求。
(1)商品标签的认识,不要出到分的。
(2)人民币的计算,一般是相同币值的人民币相加减,不同币值的只是简单的,都是可以用20以内和100以内的计算知识解决的。
教学中的难点:
1.小数表示的人民币的计算要求到什么程度?
有老师反映在“人民币的认识”中,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计算,思维步骤较多,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。如下图,思维步骤有(1)将1.20元转化成1元2角,0.8元转化成8角,列出加法算式。(2)将1元2角变换成12角。(3)计算12角+8角,等于20角。(4)将20角变换成2元。像这样涉及复名数和进或退位的计算要不要学生掌握?


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商品价钱,而在实际生活中,商品的标价大多是用小数表示的,因此教材出示了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。但考虑到学生还未学习小数,所以这里出现的商品标价只出到角,并且只要求学生知道几点几元(如1.30元)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。而相应的小数表示的人民币的计算也主要是为认识人民币服务的。像上面那样的计算,如果学生接受起来困难,可以在练习和考试时降低难度,如限定计算范围,只出单名数的计算(如0.4元+0.7元);如果要出复名数的题目,也不要涉及进位或退位,(如1.2元+0.5元)。这样调整后,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容易些。
2.有些计算题超出所学范围怎么处理?




人民币的计算,有个别题目的计算超出了所学范围。如第55页第11题(下图),一袋大米20元,一桶油39元,问买这两样东西共要多少钱?解决这一问题,要算20+39,这样的计算要到下一单元“100以内的加减法”才学,计算超出了范围,这样的练习如何处理?

这样的习题在“100以内的加减法”之前出现确实不妥,在教材修改前,可选用下面两个办法。一是,改变数据使计算限定在所学范围。二是将“人民币的认识”整个单元移到“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(一)”之后教学。

时间的教学
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几时的基础上,认识几时几分,关于这部分的教学目标是
1.会读、写几时几分。
2.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,知道1时=60分。
3.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。
教学建议:
1.引导学生用上午、下午、晚上,帮助学生说出时间。
教材中釆用12时记时法,不用24时记时法,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用上面的词语,帮助学生说时间。
2.注意通过直观操作,认识时间。
关于时与分的关系的教学,可以通过实际拨一拨来体会。教材是用三个连续的图,动态演示时与分的关系。为了看清时与分的关系,还将时针、分针走过的区域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,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1时=60分。
在这里,除了让学生认识时与分的关系,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,上学期学生学过了半时,但对于半时为什么用30来表示,可能不太理解,这里可以结合分针、时针转动的关系,使学生看到当时针转过半个大格时,分时正好转过了半个钟面,所以半时写成30,分针正好指着30分,所以12时半可以写成12:30。
这一单元,老师们反映难度比较大,读分针还是比较容易的,关键是读时针,当时针不是正好指着整时时,学生往往弄不清,究竟是几时。对此,老师可以通过拨表,加强几时多一点的教学。也就是拨出整时,再多拨一点点,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,确定时针指的是几时。如有条件,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个钟表,经常性地认读。将认读时间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练习,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时间。

第八单元找规律
一、教学内容
这部分内容是探索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。原通用教材里也曾安排过,但没有单独编排,只是作为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使学生通过观察、实验、猜测、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。
2.培养学生观察、操作及推理能力。
3.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。
三、编排特点
1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。
主题图在单元开始安排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,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,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等。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,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,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,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。
2.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、观察、实验、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。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,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。
三、教材说明
这部分内容安排了7个例题。



例1~例4,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,以它为基础,重复出现。例1~例3,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,例4,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,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。
例5~例7,层次不同,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。
例5,规律与例4类似,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,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从数量的角度观察,数字的排列规律,也是循环出现的。为了帮助学生从观察数量角度寻找规律,教材把每种物体对应的数量都写了出来,引导学生按这样的角度,寻找后面的规律。
例6,没有循环组,要从图形的数量上去寻找规律。数字的排列规律是等差数列。为了明确这一规律,还将相邻两个数的差标明了出来。
例7,没有图形,只出数,通过观察找出数的排列规律,抽象程度更高。也是等差数列。
这一单元的数字的排列规律,仅限于简单的:循环出现的、等差数列。
四、教学建议
1.注意创设学习情境,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2.注意结合教学内容,放手让学生操作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。
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,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,让学生认识规律,培养学生观察、猜测、推理的能力。可以设计这样的系列活动:
猜一猜:根据发现的规律,猜想下一个图形是什么。
找一找:针对同一种排列,让学生从不同角度(如形状、颜色、数量等)观察寻找规律,培养思维的灵活性。安排用学具卡片设计规律的活动。如用圆、三角形、五角星等。
摆一摆:让学生自选或给学生提供材料,设计规律,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,使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。
演一演: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发现的规律。如声音、动作、节奏等,用拍手、跺脚表示△○△○△○的规律等等。通过身体语言来感受规律。
找一找: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。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,同时培养发现数学美、欣赏数学美的意识。

第九单元统计
一、统计初步知识教学的意义
80年代的统编教材:比较注重统计图、表的教学。也就是给出一些数据,让学生绘制成统计图表,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问题或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。这样做也是非常必要的,因为当学生遇到一个统计图表读懂它、分析它,也就是读取信息、分析数据是非常重要的,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要解决问题,许多问题的数据没有现成的数据,这就需要你去收集数据。且收集数据有许多的策略和方法(举例)。因此收集、整理数据可以说是统计工作中最基础、最重要的一环,应该让学生去了解、去经历,这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的一个契机。因此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也成为共识。
90年代的通用教材:比较注意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,但还重视得不够。在低年级有所渗透,到中年级才正式教学。
实验教材:从一年级就开始教学,考虑到儿童的知识水平。一年级上册结合数与计算的知识进行了渗透;到本册正式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。   
二、教学目标
1.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、整理、描述和分析的过程,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、整理数据。
2.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,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。
三、编排特点1.统计内容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。
2.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、整理的过程。
三、教材说明本单元让学生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,经历统计的全过程。
1.例1,通过统计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,让学生经历收集、整理数据的过程,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。
这里让学生统计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,这个问题,其实学生已经会解决,也就是把每种颜色的花的盆数数一遍就可以了,我们就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收集数据,引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收集、整理数据的信心。
在收集出数据后,让学生将数据在条形图上表示出来,并根据条形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。这里的条形图还不是正式的条形统计图,图的左边没有标出每个方格对应的数据,图下面没有写出项目名称,而是用图标来代替。主要是想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条形图直观、简明的特点,为正式引出条形统计图做一些铺垫。
2.例2,是例1的延续,通过统计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。学习收集简单的随机的方法,认识条件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。
这里的收集数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,既可以采用例1的方法,分类统计。也就是如果要统计喜欢红色的人数,可以让喜欢红色的人举手来统计,喜欢其他三种颜色的人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统计。还可以用收集随机数据的方法。所谓随机数据,也就是下一个数据是什么不能确定。我们这里重点教学第二种方法。
对于随机数据的收集,教学时,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上,汇总后,用唱票的方式来收集。对于收集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,教材呈现了不同的方法:有画的,有画○的,还有画“正”字的。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,但要注意引导学生选用简单、准确的方式进行收集,对于画“正”字的方法,可以介绍,但不要求学生掌握,以后还要正式学习。
在收集出数据后,让学生将数据在条形图涂出来、并填在统计表中。并根据统计图、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。
这里的条形统计图是正式的,图下面写出了统计的项目,图的左边标明了方格对应的数据,这样使人一眼就能看出统计的各项事物的数量,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直观、简明的特点。
3.在此基础上,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,通过让学生统计“我们的生日”P95、 “喜欢的交通工具”P97。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,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。
四、教学建议
1.注意围绕上面两个教学目标进行。
2.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,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。
(1)在素材方面,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,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。可选取一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。如,统计课外小组的人数,统计喜欢水果的情况等等。
(2)对教材中素材的处理,也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稍加变化,进行适当的改进。如,在统计不同颜色的花时,教材中图不太容易看清,老师可以改变图的画法,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,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数出每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。
3.精心设计活动,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。
4.在精心设计活动的同时,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科学性。

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
一、教学内容
“100以内数的认识”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,主要教学:






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,100以内数的认识与20以内的数又有所不同。首先数数的难度增加了。学生虽然大部分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。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,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,往往漏数或跳数。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,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,同时了解计算单位“十”。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“个”为计数单位,以“十”为计算单位,在11~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,但由于数目较小,有一定的局限性,认识计算单位“十”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。这部分内容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,如数位,比较数的基本方法等,所以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,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,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,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。
2. 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,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。
3. 结合数的认识,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。
4. 结合具体事物,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,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,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。
三、编排特点
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,继承了原通用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,如通过多种活动,(结合数小棒、计数器)加强数数和数的组成的教学;结合数的组成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,加强数与计算的联系等等。加强对数的认识,为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准备。但有一些新的特点:
1.加强数感的培养,使学生对100从整体上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。
本单元的开始是一幅美丽的百羊图,让学生观察并估一估有多少只羊,使学生感知它们比20只多得多,对100有个大概的感受。这幅图既可以在开始教学时做引入用,也可以放后面适当的位置进行练习。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处理。
通过数多种数量是100的物体,如花生、方木块、小棒,使学生一方面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,知道100里有10个10,同时充分感受100究竟有多少。
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版块,加强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。使学生感受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,培养学生爱国情操,从小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抱负。
2.通过猜测、估计让学生感受数量,培养估计意识。
练习七第2题,呈矩阵排列的百球图,先让学生估一估,再数一数,不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了100个球的数量,而且还渗透了估计的方法,估计数量时,要有一个参照物,这里可以一行为标准,又可以每10个红球或蓝球为标准。不仅渗透了估计的方法,还加深了对十个十是100的认识。
练习八第8题,通过估计糖豆的数量,既让学生感知数量,又渗透了区间套的思想。
3. 注意培养学生用词语描述数的大小的意识。
“多一些”“少一些”“大得多”“小得多”是日常生活中描述两个数大小的词语,虽然不很精确,但学生对这些词语已经有了一些感受,这些日常数学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,因此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(第40页),给出了三缸金鱼的数量,让学生用“多一些”“少一些”“多得多”“少得多”等词语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。在“做一做”中还安排了相应的习题。
四、具体编排
主体图:百羊图。感知100的大小,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学常常需要估数,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。
例1: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各种物体,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,会数100以内的数;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,知道10个一是十,10个十是一百。
例2:很多学生不清楚整十数的顺序,为了克服数数中数到整十数时的难点,例2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活动:一是结合数小棒理解数数时逢十进一的道理;二是脱离实物,抽象地数数。如果学生抽象数数有困难,还要借助小棒数数。
例3:教学数的组成,使学生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,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和十的认识。与原义务教材基本相同。“做一做”的题目加强了联系实际。
例4:教学读数和写数。教材把二者合起来教学,由用铅笔表示数过渡到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,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,再抽象地用数字表示数。使学生知道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、读数时就读几十,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、读数时就读几。
例5:是巩固读数和写数的练习,有两个层次:一是读写非整十数,二是读写整十数。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个位上一个没有时怎样读写。
例6:教学100的读写。
例7: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。
例8:教学比较数的大小,先用实物比较大小,再用计数器比较大小。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大小。教师再结合数序小结比较的方法。
例9:用词语描述100以内数的大小。
例10: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。
五、教学建议
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。
培养数感是《数学课程标准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,在上一册教材和本册都得以充分体现。教学中要继续重视数感的培养。除了用足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外,还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,创设一些活动。如让学生收集“生活中的数”,举实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等等。
实践活动:摆一摆 想一想
教材在这里安排的了一个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。这个活动是给定一定数量的圆片,让学生在数位表中去摆,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。当●是2个时,可以摆出3个不同的数,当●是3个时,可以摆出4个不同的数,随着圆片数量的增加可以发现:摆的数的个数正好比圆片的数量多1。这样通过探索,使学生一方面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、数位和位值的含义,另一方面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。从使用实验教材的班级课上情况看,学生表现出了对探究数学规律的极大兴趣,并且发现了很多规律:横着看“摆出的数的个数”比“圆片个数”多1;竖着看,圆片数量逐一增加,所摆数的个数也逐一增加;所摆的数,与数的组成有关;等等。学生做得兴致勃勃,下课之后还余兴末尽,可以感觉到是数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。
二、教学注意点
1、反复研读教材,体会编者的编写意图。
2、充分发挥教学参考书的作用。备课时认真读几遍,把握大方向。
3、教学中要到位:把题目扎实讲透,突破重难点,练习为目标服务。
不越位:不要人为地增加难度,挖得过深。这样既给自己带来烦恼,也给学生增加负担,也违背了编写者的初衷。
3.与时俱进,及时更新数学概念。

2020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2(人教版),教案设计

http://m.cnfzdj.com/jiaoanxiazai/61314/

推荐访问

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
展开更多 50 %)
分享

热门关注

苏教一年级下册 认识乘法复习 教案

一年级教案

一年级下册《两位数减一位数(退位减)》学案,教案设计

一年级教案

一年级数学下册《100以内加法和减法》第一课时重难点突破,教案设计

一年级教案

一年级数学下册《拔萝卜》教案北师大版,教案设计

一年级教案

2020一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加与减(二)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(北师大版),教案设计

一年级教案

2020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,教案设计

一年级教案

一年级数学下册《去游乐园》教案北师大版,教案设计

一年级教案

2020一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(二)教学设计(西师大版),教案设计

一年级教案

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《前后》教案,教案设计

一年级教案

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(2020苏教版),教案设计

一年级教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