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向深处作文800字

2017-12-23   来源:高中作文
走向深处作文一
山东济南初三年级 付娆
指导老师:庞珍

凡事若浮于表面,便只能浅尝辄止;走向深处,才能追本溯源。

莎士比亚说过:“闪光的东西,并不都是金子,动听的语言,并不都是好话。”发人深省的文章,往往是最朴素的语言炼成的;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出的,总是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。的确,只有走向深处,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才能不被事物的表象蒙蔽双眼,求得生活的内涵和真谛。

落下的苹果是现象,牛顿走向深处,发现了地心引力的本质;
浴缸中溢出的水是现象,阿基米德走向深处,发现了浮力与重力的关系的本质;
通电偏转的小磁针是现象,奥斯特走向深处,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的本质;
幸存战机机翼弹孔多、机身弹孔少是现象,统计学家沃德走向深处,查明了幸存者偏差的本质;
《河中石兽》里,老河兵胸有丘壑,力排众议,让浮于表面的问题走向深处,最终寻回了石兽。

他们见微知著,明察秋毫,走向深处,最终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真相。

王安石身在最高层,所以不畏浮云遮望眼;雪莱拨开云雾,得以看见满天的阳光;而大智若愚的塞翁,在失马、得马、独子残疾后,皆不为表面现象所动摇,只是道:“焉知祸福?”巴尔扎克亦有云:“真理喜欢捉弄人,他总是给你看到虚幻的真相,然后自己藏在别处偷笑。”他们无一不在告诉我们——走向深处,才能看到更深邃、更广阔的世界!

在生活中,有很多事情都不像表面呈现出的那样简单,需要我们走向深处,思考它的运化过程,发掘它背后暗藏的玄机。剥开光鲜亮丽的外表,隐藏的真谛就呼之欲出了!

然而能不受表面所惑,走向深处、寻求真谛的人并不多。

巴尔塔沙曾说:“只有一小部分人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表象上。”现在,人们大多缺少了那样一份追本溯源、走向深处的探索精神,在看到表象之后就急于下定结论,或是人云亦云,不懂得自己思考、分析问题,最终也只能浮于表面,永远无缘与背后美丽的真谛一见。

冰山露出水面被人看到的只是小小一角,而水下更为巨大的部分就需要我们走向深处、慢慢发掘了。依循表象,看到本质,透过表皮,触到精神。物如此,事犹是,人亦然。

走向深处,做一名智者吧!
——智者能看到表象,也能发现内涵。

【庞珍老师点评】
大胆创新,深刻立意。作者开宗明义,由莎翁的话引出“现象”与“本质”的关系,从而点题“深处”,进而阐明观点:凡事若浮于表面,便只能浅尝辄止;走向深处,才能追本溯源。主体部分作者层层递进,旁征博引,采用多种事例加以论证,有自然科学的例子,诸如牛顿、奥斯特等;有人文科学的例子,诸如王安石、雪莱等。作者信手拈来,引经据典,论据典型,极富感染力。揭示道理之余,继而转到生活中,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,那就是在看到表象之后不要急于下定结论,不要人云亦云,要懂得自己思考、分析问题。

语言凝练,富有哲理。本文语言言简意赅,层次清晰,结尾处议论奇绝,不拖泥带水,给读者以留白,耐人寻味——“依循表象,看到本质,透过表皮,触到精神。物如此,事犹是,人亦然。走向深处,做一名智者吧!”这样的收尾,刚劲有力,发出感召,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。从文中可以看出,作者阅读丰富,思维敏捷,语言功底厚实。文章文字韵味悠长,富有哲理,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敏锐的洞察力。
走向深处作文二
山东济南初三年级 谢弘颖
指导教师:庞珍

青山绿水,白墙朱瓦,袅袅炊烟深处,是一个遗落在大山深处五彩斑斓的梦。

趁着冬日的假期,我满心欢喜地造访多情的江南,欲在年代湮远的廿八都古镇一览梦中的烟雨风情。

徽式的马头墙、浙式的屋脊、赣式的檐橼、闽式的土墙等各式文化的烙印深深镶进了廿八都的土地里,空气中抑或是城墙一嵎。

就在我踏入那低矮白墙的一刹那,竟在苍穹中捕捉到了一丝浮起的炊烟,袅袅地摇着细长的尾巴,悠悠荡荡地朝河水的另一头飞去。

这古镇竟还延续着它原本的使命!

惊讶之余,对这古镇,我顿生好感。

踏着早已磨平棱角的青石板路,仿佛于岁月斑驳深处,我轻踩着历史的碎片,向前走去。忽然,一方小院引起了我的注意:只见一位婆婆抱起一堆柴火钻进了一间小小的灶屋,不一会儿,一缕轻飘飘的,不易察觉的炊烟便悄悄地从烟囱中探出头来。

天空悄悄地变了颜色,夕阳稍稍藏在云层后面,把光圈借给漫天云雾,这一缕炊烟勾在云的尾巴上,顺着房檐飞上了天空,渐渐的,这缕缕青烟融入天际,与云霞为伍,与暮霭同辉。

好像,有一缕炊烟此时钻进了我的心灵深处,勾起我儿时的回忆。

脑海里,炊烟的印象不深,只是一个过客,掠过我的心湖,却荡起了层层涟漪,那股轻烟没有散去。那是外婆搬着小板凳坐在灶边,向火中添柴草的情景,冒着热气的大锅,中间的小笼中坐着软软糯糯的白米饭,锅上竹片做成的篦子里,可能会有红皮黄瓤的红薯,也可能会有一碗切成薄片的茄子。炊烟就不经意间掺了饭菜的香气,伴着家的温暖潜入我的眼际……

一声吴侬软语唤回了我的思绪,忙完了农事的乡亲们,带着满身的倦意,结束了一天的劳作,荷锄而归,走向炊烟升起的地方。

这样鲜活而纯粹的炊烟让我不禁感慨,廿八都是一个活着的江南小镇啊!袅袅炊烟里升腾着的是安定,是美好,是祝福:“一愿古镇岁月静好,无世事纷扰,二愿炊烟于经纬的时间中长存,生生不息,三愿江南岁岁年年似今朝,物丰人安,人杰地灵。”我心里默念道。

倚在木栏杆上,望向这湖泊密布、古桥联袂的廿八都古镇:炊烟袅袅,忽远忽近、忽高忽低,氤氲了整个村庄的上空;小孩子在炊烟下奔跑,老人枕着炊烟打盹……

“找到一处有人烟的地方”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一笔带过的随意描写,而是真真切切、诚诚恳恳的对美好的期盼。因为有家的地方才会有炊烟,而有炊烟的地方就一定有家。

炊烟深处,满载了农家人的梦,是期许一世岁岁平安的梦。

天色渐沉,离开廿八都古镇时,我回望那缕缕炊烟,脚下向炊烟的方向挪了几步,以期能走向炊烟深处,走向一世平安……

【庞珍老师点评】
1.形象鲜明,化虚为实。廿八都古镇是考生心底的家乡,而这缕“炊烟”是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,它代表着考生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梦——是一个期许人们幸福安定的梦。作者将人们对幸福平安的期盼化作缕缕炊烟,化虚为实,使情意真实可感,与阅卷者产生共鸣。同时号召人们增强对古朴乡村农耕文明的保护意识,以期炊烟长存。

2.富有温情,耐人寻味。本文语言隽永,对于景色的描写,简练而富有诗意,触景生情,情景自然融合。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,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,令阅卷者愿读、爱读,不忍释手,这是本文的又一亮点。同时文章形散而神不散,行文舒展自如,读来情感饱满充沛,语言饱含温情,引人深思。
走向深处作文三
山东济南初三年级 郭春慧
指导教师:庞珍

繁华尽处,是一泓源头之水。
——题记

在红檐绿瓦深处,深藏着一口古井,它牵引着我,走向记忆的深处。

故乡小院,自爷爷奶奶来城里后,已许久未回。去年暑假,一天黄昏,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迈进了这个久违的四合院,陡然发现,院子中央的这眼老式压水井,依然伫立在那里。

我的思绪像风筝一般,渐飘渐远,飞到儿时的记忆深处……

脑海中模糊的印象浮现出这样的情景:我上下打量这口井,爷爷见状,笑着说:"闺女啊,想把水压出来,是不是啊?其实也不难!"只见他舀取一瓢清水倒入井口,双手按在稍长一点的木杆上,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着木杆,那水也就缓慢地流淌出来。我很好奇,走上前,也想试一试。爷爷告诉我按压的要领,我踮起脚尖,用尽力气一下一下地用力压着,很快,细细的水流从出水口汩汩流出,亮晶晶的,在阳光里跃动着,珍珠一般,唱着欢快的歌,泛着晶莹剔透的光;情不自禁,我说:“爷爷,你来压,好吗?”爷爷随即接过压杆,我三步并作两步,跑到前面,把双手伸到水流之下,“好凉啊,冰冰凉的,跟泉水似的!”我欣喜地叫出了声,问爷爷,这怪怪的物什,不知有着什么神奇的力量,能把地底下的水,给吸上来。爷爷随即语重心长地说:"这叫‘压水井’,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,洗衣做饭,都得指望它呢!不过它可不止这点用途,老祖宗的智慧都在呢,你长大了慢慢琢磨琢磨吧。”我懵懂地点点头,便不知到何处与蚂蚁蚱蜢一起玩耍了……

风筝般的思绪渐渐收回,我把目光再次投向这口井。已上中学的我,知道了这压水井是运用了杠杆的原理制造出来的。劳动创造智慧,生活处处都是学问,目光看向这小院,院子里种着几棵榆树、香椿,绿树成荫,正值梅雨季节,夕阳落山,落日的余晖照在这个静谧的小院里,疏影摇曳,这口井的四周有了美丽的陪伴,是绿色的精灵——苔,这绿色肆意蔓延着,遍布了院子里的各个角落,在这口压水井身边尤其茂密、青葱,阳光斜斜地照过来,有些耀眼,这青苔绿得空灵,绿得缄默,绿得人心恍惚。与井的斑驳锈迹交织在一起,似乎又多了点什么?嗯,是寂寞,与世隔绝的寂寞。

这井就要被人遗忘了吧?就要消逝在这个角落里了吧?

我感到有些惋惜,思量着这压水井究竟蕴含着先哲怎样的智慧。对于其中的内涵,我想,那一瓢灌入的水,是活泉喷涌的必要条件,是付出与收获的互换,也是"舍"与"得"的平衡;而压水过程中按照一定节奏,象征着我们要不急不躁、遵循事物客观规律来办事,但这似乎只是冰山一角,需要我去感悟的还有很多吧。

爸爸和爷爷的对话传入耳中:

"那井不用了吗?"

"当然不是啊,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耐用着呢,啥时候需要,它都会发挥作用。"爷爷笑了笑,答道。

原来,在我走向深处的同时,“水滴汇成溪,稻穗集成束”,人世间的道理,先贤的智慧还有待我们去仔细探究;只要潜心下来,用心去做,深处的源头定会使"泉水"喷薄而出。

【庞珍老师点评】
细节生动,描绘传神。考生通过神态、动作、语言描写,刻画人物,揭示中心。插叙儿时往事时,考生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,看到“压水井”出水,到亲自一试,再到跑过去零距离和井水接触,这份欣喜在考生笔下呼之欲出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、亲近大自然的阳光少年,令阅卷者眼前一亮;“古井”中细流缓缓流出,这一细节描写,更为我们打开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;“苔”这一细节描写,真切自然,由这幅沉静寂寞的苔藓古井相伴画面自然引出“古井”被冷落的现实,丰富了文章内容,为后文揭示主题做铺垫。

扣题紧密,立意深刻。考生以"深处"为题眼,这口“古井”所处位置为空间深处,对于“井”的记忆为时间深处,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。对于“压水井”这一事物,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翻开历史的书页,生活深处,它确确实实存在,并且在历史进程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;于是,和它有关的童年趣事便随着小作者温婉细腻的笔触,从记忆深处走来,代入感极强。

情节曲折,耐人寻味。考生选材独特,角度新颖,从眼前的压水井写起,插叙儿时趣事,观察细致,由井旁青苔想到了被冷落的历史陈物,抒发自己对先贤造物的独特思考,并表达对压水井即将淡出人们视野的惋惜,不过结尾“父亲”与“爷爷”的对话,颇有哲理,笔锋一转,给人留下曙光,升华主旨,发人深思。

走向深处作文800字

http://m.cnfzdj.com/zuowenxiezuo/26534/

推荐访问

走向深处作文700字 《走向深处》700字
展开更多 50 %)
分享

热门关注

高中新生军训总结

高中作文

爸爸作文范文

高中作文

大学生期末学习总结

高中作文

月考小结

高中作文

选择作文600字

高中作文

爷爷的爱作文范文

高中作文

暑期生活总结

高中作文

高中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总结

高中作文

我的理想作文600字

高中作文

高一军训总结

高中作文